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首发于微信公号【上学前】

当70后、80零后渐渐为人父母,这些当初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却开始成为反思应试教育的主力。其中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而“不教知识教常识”也因此成为越来越多父母们对待孩子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纪中展便是其中之一。下面不妨就让我们来听听身为老豆的他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身体力行践行“不教知识教常识”的。

=======老纪育儿私享分界线=======

前段时间与一帮朋友聚会,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提起“不教知识教常识”的观点,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共鸣。

常识比知识更让孩子受益

所谓的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中“不教知识”,当然是说孩子在7岁前不一定要会背唐诗宋词,不一定知道贝多芬是谁,不一定知道这样那样的知识性的东西。因为我想大多数父母应该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大脑变成仓库或者复读机,而这些库存性和复读机式的知识完全可以以后再学,再说了不是还有百度吗。而“教常识”则是说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多长见识多学常识,并且能真正融入血液中形成习惯,因为学会并掌握这些见识这些常识这些习惯,才是能让他一辈子受益的。

渗透在生活中的常识教育

我和太太对于Andy的教育一直就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很少去教他知识,除非他主动来问(当然对于现在的小朋友来说,生活中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但我们对于他的常识见识习惯的掌握与运用则会有意识地去引导。

我们会在生活中告诉他,并且希望他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譬如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等等。也会帮助他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譬如我们每年都会带他去不同的城市旅行,让他去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不同人群的生活场景,也会有意识地带他去各种博物馆、天文馆等让他接触不同的世界。而且也会让他学习常识灵活运用,譬如我们会告诉他,与小朋友相处时如何换位思考,如何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等等。

实际上,所谓的这些“常识教育”很多时候并非一定要特定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而更多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譬如,我们每个周末一家人出去玩的时候,中午通常会让Andy自己来选择去吃饭的餐厅,并且让他选择餐后甜点。我们希望通过让他参与到这些日常生活事务的选择,以此能够培养他的决断能力,并且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而最近的每个周六,我经常会带着Andy去坐地铁。从地铁是什么,为什么有地铁,为什么做地铁,如何买票,如何通过安检,如何候车,如何上车,如何在车内保持平衡,如何在车内不被人挤到,如何下车,以及站内的所有标示等等,我们父子俩每一次的“地铁之旅”都俨然是一堂“常识课”。而有的周末,我也会带Andy去逛超市,并不一定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教他如何选购产品、如何付款、如何推购物车等等。在很多父母看来,这些或许恰恰太过“常识”反正迟早都会,所以觉得并不需要专门“教”给孩子。而实际上,在我看来,跟孩子郑重讨论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让孩子了解并掌握有关生活的种种基本规范,不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建立认知的过程,更是为孩子的人生注入稳定而具有安全感的生活节奏的过程。

话题:



0

推荐

纪中展

纪中展

18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创业家副总裁、黑马会秘书长、黑马基金投资合伙人、新鲜传媒创始人&CEO、微创新学院联合创始人、幸福乡村图书馆发起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多家财经媒体专栏作家。专注于创业创新、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90后青年群体研究、新媒体营销等领域 人物简历 创业家副总裁、黑马会秘书长 微创新学院联合创始人 新鲜传媒创始人&CEO 幸福乡村图书馆发起人 贰万书院制作人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5年 180篇